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吃肉補肉-老年人的蛋白質飲食






大家都知道蛋白質,也就是奶蛋魚肉豆類,是均衡營養的重要成分,但要怎麼吃才對?筆者從高齡醫學的觀點帶您認識蛋白質,乎您健康甲百二!


誰需要蛋白質?


大家都要!尤其是牙口健康不佳致無法正常咀嚼;或是大病初癒,急需大量蛋白質來修復生理機能的長輩。如果長者常感到疲累,反覆生病,甚或流失肌肉導致形體羸弱與行動能力下降,就要注意是否蛋白質攝取不夠啦!


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


根據PRO-AGE的研究,一日的蛋白質攝取應在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若是有上述蛋白質缺乏風險者,更可以增加到1.5公克。每種食物所含的蛋白質比例不同,最簡易的算法,就是和自己的手掌比一比。一天吃一個巴掌大小和厚度的肉就對了。吃素的長輩,可以用豆製品代替。


補充蛋白質的時機?


從增加肌肉量的角度來說,分次攝取搭配適度運動(如30分鐘快走),能使蛋白質轉化為更多肌肉。建議將一日所需分在早餐、午餐,以及運動之後的點心,達到最佳效益。



怎樣吃蛋白質最適合?


動物性蛋白質比植物性蛋白質更快速形成肌肉。對於消化差或是吃少少的長輩,富含蛋白質的小點心,如蒸蛋,布丁,或是胺基酸(分解過的蛋白質)營養飲品,如安素都能幫助增加攝食量。


長輩就是不愛吃肉,如何鼓勵進食?


由於味覺的改變,適度使用調味品如辣椒、胡椒、味醂或其他香料可以增進食慾;調整食物質地,重建牙口和吞嚥功能會提升進食安全與意願;多運動和吃益生菌,可促進消化改善胃口。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愉快的用餐氣氛,以鼓勵代替責備,搭配漸進式的引導,今天就邀請長輩一起吃飯吧!


文章版權屬於鄭丁靚醫師作者保留所有權利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失智症與我





第一次認識失智症


生命中第一次認識失智症,是在八歲的時候。那一年,奶奶因為身體狀況亮起紅燈,親戚們輪流分攤起照顧她的工作,她也被動地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我的父母很早就到台北打拼,在這之前,沒有太多的機會和奶奶相處。印象中,就是逢年過節之時,我攪和在一群毛頭小子中,和其他堂兄、堂姊一樣,從她手裡接過紅包,就一哄而散的放煙火去了。


還記得,那是個濕熱的夏天


為了這事,爸媽忙碌了好幾星期。一向賺錢比花錢爽快的他們,買了一箱又一箱的尿布和奶粉,搬進了走廊盡頭,全家唯一有衛浴,有冷氣那間房。也許是太忙了,他們或許忘了告訴當時還年紀小小的我,奶奶為什麼會搬來?

一日放學後,才踏進家門,家人忙不迭地將我送到奶奶跟前。我還記得她穿著一襲輕鬆的花布衣,一頭銀亮的白髮,笑起來,有著我們家族特有的魚尾紋,讓人見著很是舒服。奶奶拉著我說了好一會兒的話;濃濃福州腔,聽上去像和著碎花生的麥芽糖,黏膩中不失爽朗,就和奶奶的個性一樣。


很快的,事情不一樣了


一日全家吃完晚餐後,我聽到奶奶在房裡講電話,生氣地向姑姑抱怨著: 我們家都不給他飯吃,餓了她好幾天。我那時覺得困惑不已: 不就才吃得肚子鼓鼓的? 我都還沒消化呢? 滿腹狐疑的我,帶著罪惡感偷偷告訴爸爸,像是打小報告般。只見他聳聳肩,揮揮手,略苦惱,又無可奈何地說: “沒關係”。

從那時起,奶奶待在房裡的時間就變得很長。其實,除了吃飯,我很少見她離開。聽說,是因為怕來不及上廁所,索性就坐在廁所門口看電視。到後來,她連飯都不和我們一起吃了。賭氣要我們送進房間給他,不然他寧可餓死。

這樣的日子不知過了多久,只知道某一天放學回來,她的房間門開開的,東西已收拾乾淨,空氣中還散著明星花露水的味道。她就這麼離開了,到了另一位伯伯家。


習醫路上,我看到的是.......


我印象中的第二位失智長者,是在實習期間,和護理師一起進行居家訪視時遇到的。我們那天的行程,是要為長者換置鼻胃管,導尿管或氣切廔管,就是俗稱的"三管”。護理姐姐告訴我,這是個因失智症,已臥床多年,無語言和自主能力的爺爺。唯一的兒子很久以前就車禍過世了,高齡的奶奶是他唯一的依賴。


忘不了的,那壓抑的空氣


一進屋,晦暗的燈光和濃郁的尿騷味讓人體悟到照顧上的不易。爺爺面無表情地在床上,手和腳都被約束著避免傷人傷己;然而那細細的手臂蜷縮的厲害,我想,即使是我也應該能打贏他。

護理師熟練的換著管路,邊和奶奶閒話家常。奶奶說: "爺爺最近消化愈來愈不好,一天只能灌兩瓶牛奶”;”還是一樣日夜顛倒得厲害,連帶我也跟著晝伏夜出;失了牌搭子不打緊,無法上郵局領錢才是問題……。”

管子很快就換好了。我們道過別,叮嚀奶奶要吃好一點補補身子。她含糊地回應了一下,在我們身後,緩緩地關上那道重重的,生鏽的鐵門。


為什麼繼續進修失智症照護


在習醫的路上,提到失智症,考試的重點往往是疾病成因,鑑別診斷,與治療。對於如何協助與輔導失智患者家屬一起接受-- 和疾病共同生活的日子,我們所知甚少。

透過 Dementia Care Expert  這樣一個考試,我學習到了應對失智症患者的技巧;能同理照護者的不容易;也更有信心整合失智相關的社會資源,來提供給我的患者。

目前全世界每三秒鐘就會多一位失智者,沒有人能夠,也不應該在這場戰役中獨自面對。謝謝台灣整合照護協會,也謝謝日本專家老師。我希望,未來每個人在迎來他們生命中的第一位失智者時,都能比我當年更充裕,更有準備。



<以上為 2017 Dementia Care Expert 失智照護協會認證授證儀式演講稿>


文章版權屬於鄭丁靚醫師作者保留所有權利


銀髮族該如何動與吃?






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大家追求的已經不只是活得老,更要活得好。過去二十年來,醫學界對於高齡者的保健,有觀念上的突破。想要老來不求人,以下這幾大關鍵策略一定要掌握:


提升心血管代謝健康


隨著知識水準的提升與醫療的普及,多數國人對於如何維護心臟血管的健康已有相當的認識。不論是飲食控制(低油,低鹽,低卡),心肺運動與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三高用藥),大家都耳熟能詳。

然而,最新的研究報告建議:高齡長者的血壓,血糖和體重不用維持太低。過低的血壓會讓體內的組織與器官灌流不足,容易出現暈眩,甚至引發中風。過度嚴格控制的血糖反而增加死亡率。而體重落在BMI上緣的族群在面對急性疾病與跌倒的表現也比BMI偏瘦的長者來得好。



提升神經與心智健康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失智。造成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很多。想要臨終前還記得住家人,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三:維持終身學習、與人和善的心態,足夠的運動和適當的營養。

研究顯示樂觀好學的長者較能維持”知能存款“。運動方面以複雜性的綜合訓練,如跳舞預防失智的效果最好。飲食上多攝取健腦食品,如魚油、膽鹼、腦磷脂可以修復受傷的腦細胞,達到改善記憶力的目標。



讓骨關節與肌肉強健有活力


要活就要動!研究顯示低強度的運動已不足以讓長者維持身體機能。適度搭配阻力訓練才能避免”肌少症“上身。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優質蛋白質能幫助肌肉修復,刺激生長。骨頭與關節的保養也要依循專業人士建議,發揮最大的運動效益。


維持良好營養與體能健康


台灣的長者飲食普遍熱量和蛋白質不足。原則上,60kg的長者一天所需的熱量為1800大卡,其中包括300克去皮雞肉或等量蛋白質。最好分在早、午餐,運動後吃。再適當的補充蔬果、維他命、微量元素與重金屬,就能吃出健康。



內分泌與荷爾蒙維持最適狀態


邁入高齡,內分泌會隨之變化。目前研究證實部分賀爾蒙的確能達到“回春”的效果; 然而賀爾蒙來源需經過嚴格檢驗以減少感染風險,以及致癌的可能性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建議一定要在醫師的監控與指導下才進行荷爾蒙治療。


擁有一位熟悉高齡醫學的醫師


最後,由於醫學不斷的翻新,擁有一位熟悉高齡醫學的醫師能夠幫助您在做退休後的健康規劃上提供最專業的協助。讓您真正:健康,呷百二!


文章版權屬於鄭丁靚醫師作者保留所有權利


Who is Michelle Tang?





Dr. Tang is a medical physician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old age medicine. She received her training in both the UK and Taiwan. She was awarded the “best intern of the year” for h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2011. She completed her geriatric fellowship in Taipei Venterans General Hospital in 2016.

Dr. Tang discovered her pass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2007 when she joined Doctors Academy (DA), an international, not-for-profit medical education organisation. She was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director from 2008-2010 and organized several DA events such as the MRCS OSCE Course and Revision course for medical finals. These courses were very successful and the MRCS OSCE course later received accreditation by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 in 2010.

She is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multimedia tools for education and published resources for undergraduates. Some of her publications are distributed globally through Amazon and Doctors Academy Publications. Sh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binar for Swansea ABM NHS Trust and Nottingham University NHS Trust.

Dr. Tang volunteers for an international, award-winning organization called Taiwan Root Medical Peace Corps in her spare time. She works both as a front-line physician and as 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ordinator, facilita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local authorities. Her medical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many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interviews from TV and radios shows.

She is very keen on promoting health in older people. In 2014, she established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DA and Nottingham University NHS Trust, and organized one of the first geriatric teachings for other special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ntitled, 'Surgery in the Elderly: Essential Concepts and Challenges'.

As a healthcare entrepreneur, Dr. Tang is always looking for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solutions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for older people. Her latest position is Head of department of homecare medicine in Tang’s medical center, Taiwan. Post-acute care rehabitation, service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engineering are the key services.